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明月映山岗

让我攀险峰,再与天比高!!

 
 
 

日志

 
 

又见公开课(上)  

2009-02-25 18:54:52|  分类: 粉尘里的升华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09年2月25日,蓝天中学,我,完成了公开课。

    对于公开课,相信每个老师都不陌生,也是教师生涯的“必经之课”。记得我的第一次公开课在16年前,20岁的我又写又画的准备了一堆幻灯胶片,上的课题是《七根火柴》,我是代表学校的青年教师和兄弟学校比赛交流,效果也算过得去,但印象已经开始模糊了。

之后便是每隔一段时期的教师公开课,都是小范围内的。自从担任行政工作以后,上课便似乎成了副业,每每靠自己的积累与发挥应付过去,这也令我心中颇为自得,也更加去鼓吹:语文乃厚积薄发的科目

近年印象较深的公开课有三次,分别代表了我的不同时期,也恰好是我在不同学校的“代表作”:2003年在沙园中学职中、2004年在41中高中、2006年在南石中学初三。

不妨任思绪跟着文字走进当年……

 

[ 2003年作品       日渐迷惘的“青年”教师

                                   ---------------2003年5月公开课之前言后语

                                                                           沙园中学   李耀年

接到上公开课的任务,我很有些踌躇:听说这次上公开课的大多数是青年教师,而有着十年教龄的我在他们中间也可以算是大龄青年了,以我这等“年迈”之青年,再去与一众热血青年比拼,胜固宜然,败则蒙羞,头疼,头疼。加上由于任教职中多年,习惯了“指点江山”、“引古证今”,这等“剑走偏风”的教学方式虽颇受学生欢迎,然而在规范的公开课评比中则是凶多吉少,麻烦、麻烦。

于是便不禁有些惘然。

久疏“战阵”之下,信心更显不足,也罢,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开始定课题。这也颇考心思:太难的有难度,好上的课得有新意。经过一番思量,决定把《一次大型泥石流》作为公开课,理由嘛:一则在学校上这一课的似乎前无古人,二则可能会塑造知难而进的光辉形象。有念及此,不觉颇为得意。

准备工作也算顺利。这是一篇说明文,我的计划是抓住说明文的两大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作为讲课的重点。为了表达更加生动,我在制作的课件中加入了有关的图片和声音,再计划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图形画出泥石流的状态,虽不能说是完美,但自我感觉还可以。万事俱备矣。

……   ……  ……(本欲详尽描写当时惊心动魄之场面,奈何篇幅所限,此处省略数万字。)

课上完了,效果嘛,听说还不错(部分同志客气的说话)。

但令我颇感迷惘的是:我该如何当一个既有经验,又有活力的“青年”教师;我该如何既保持平时的上课风格,又可以上好带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呢?

我得开始思考了…………

听说得了二等奖。

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相信:有些时候,舍我其谁。]】】

 

可以看出,对于公开课,6年前我已经开始有所迷惘。自是当时“争雄”之心已经衰退,我喜欢的“舍我其谁”前面已经要加上:有些时候了……

2004年,41中选拔高中骨干,我“有幸”被看中,自然要“表演”一番以证实领导的英明。于是我以《剃光头发微》一课让许多人记住了41中南校区有我这么一号人物……

可惜,决心单飞的我还是没有留在41中做“不怕死”的人。(41中流传:不怕苦上初三,不怕死上高三)

2006年,南石中学,很多人想知道我是如何上课的,为什么成绩不太好却总受学生欢迎?我想我的一篇教学反思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2007年           让我们走出自己的路

                         -----《故乡》教学感悟

……  ……  ……   ……

《故乡》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显得了无新

意了,况且我也不太习惯这种传统“正宗”的授课方式。很奇怪,用公开课的评价标准来衡量的话,我想我的课会勉强及格(那还是因为要应付检查按评价标准做出了改变的结果)。但我却觉得我平时不太符合评价标准,有点随意、有时调侃、有些激情的课堂教学却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更好一些。因为我一直认为:课本的知识是死板的,人是灵活的,当我教会了学生做人(或许叫做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那么灵活的人肯定可以把握死板的知识。这种教学观(或者叫做教师观)让我的历届学生收益非浅:虽然考试成绩不会很突出(原因之一是从初三开始接班,时间较短),但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却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他们以后走向社会会比在考试中多拿几分更有效-----至少我自己这样认为。

但是我知道,素质教育的口号在“中考”“高考”面前会显得苍白而无力!

似乎,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才是一个正常老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很奇怪,我的观点往往能让学生接受却无法让同行认可。奇怪?

……  ……  ……

我知道,凭一节课就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念只是一种奢望,须知道,学生们的决心和自信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充满斗志的学生很可能下节课就变得垂头丧气。但起码,他们现在是有收获的,这一节课是有用的。那么,两节呢?三节呢?我想,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会懂得选择的。

下课铃适时地响起,看着学生谈笑着走出课室,我对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释也似乎有了新的认识。作为课改的实践者之一,我曾经困惑:如何真正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因为毕竟素质是内在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而考试成绩是外在的、在短时期内所体现的,而升学的压力必然会让家长,学校更加关注于后者。那么,我应该“变心从俗”以“识时务”,还是坚持走我的“路”呢?

很喜欢一段话:路,是在荆刺中延伸的,因此,我们在开辟道路时,面对的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荆刺与杂草,如果你的眼中看不到花的鲜艳,闻不到花的清香,而只能感到杂木腐烂与枯黄,你会望而却步,因为你怕污泥弄脏你的新鞋,你怕荆刺刺伤你的嫩脚,所以你永远无法开辟自己的道路,只能永远跟随在别人的后面,和看别人的节拍,倾听别人的脚步,而在不知不觉中,你会被别人抛弃和遗忘。

教改之路是靠千千万万的实践者走出来的,在荆刺中,我依然看到希望,学会坚强。因为我曾经对学生说过:让我们走出自己的路!

这也是对自己说的!】

迷惘还是不断,但似乎我对课堂已经有了另一种感觉。

2009年,在蓝天中学呢?

  评论这张
 
阅读(104)| 评论(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