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与结果,哪一个更重要?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过程是“只在乎曾经拥有”,结果则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事都会有不同的结论……
再次思考这个问题是由于妻子的主题班会。妻子担任一个初一普通班的班主任,半个多月前开始筹备一个名为《珍惜生命》的主题班会课。由策划到资料的搜集,由主持到课件的制作,基本都是由班内学生自己完成。但毕竟还只是初一的学生,所以作为指导和监督的妻子其工作艰苦的程度却远远胜于自己去做,而且学生蹩脚的言辞总是难有让人满意的效果。同级的重点班也在准备主题班会,其班主任更是亲自撰写了整个课程的讲稿,精选了几个素质上佳的学生把讲稿背下,在40分钟的时间内演绎了一节成功的班会课。面对差距,妻子很是有些不快:付出没有比别人少,但结果却……
于是又引发了我对过程与结果的思考……
其实对于表演式的公开课我一直是深恶痛绝的,妻子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因为教育是一样很特殊的工作,它应该是一个过程,妻子对“珍惜生命”这一主题的前期教育工作和后续的跟进作用远远大于堂上40分钟的表演,在近半个月的学生准备工作中,全班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所引发的思考、所培养的能力、所产生的效果都是那完美的40分钟好戏难以媲美的。学生的教育工作不会随着下课铃的响起而结束,教育不是一场戏,没有开场和结束,它而是一个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不必在乎某一段过程的结果,那其实只是一个顿号,不是句号……
思维有些混乱了,想起了华师一个教授在我迷惘时给我的教诲:
有时候,我在想,既然学生因为前期积累而对我们那些“基础知识”教学提不起兴趣,我们怎么教也好像白教一样,那么,我们何不就教他们一些感兴趣的东西呢?有人会说,这样一来,考试成绩怎么办?其实,又何必杞人忧天呢——我们处在“白教”状态时,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既然这种“有心栽花花不发”的结局已经坏到不能再坏了,我们又何必因为教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而再担心那个什么鬼考试成绩呢?说不定,你这样的“兴趣教学”还会产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从正面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呢。
许多人在高谈阔论着什么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回归,然而,具体到要在“考试成绩”和“学生兴趣”之间做出选择时,人们又常常是摈弃了“以人为本”的学生兴趣,而一味追求那个“以知识为本”的考试成绩,还要冠冕堂皇地说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竟是把你宰了,还要说那是为了你好!
我不是在说风凉话,而是发自内心的惋惜——在薄弱学校教书的同仁们,总是自己将自己囚在一种自设的困局中,自己为自己添烦恼,自己为自己找不开心。活得是真累呀!与其活活累死,倒不如看看能否找到另外的活法——让学生多点开心,你自己也会多了开心。在课堂上,学生开心,你也开心,大家开开心心,不是很好吗?其实,如果我们真能创造出这种开心的课堂氛围,又何愁学生没有兴趣,何愁学生学不下去,何愁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会提升呢?
可以看出,教育是一件过程比结果重要的事情。可惜,能够这样想的人不多,敢于实行的人则更少……
可怜,可怜……
评论